
被貼標籤又怎樣?
不求做個完美的人,而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前言】討好型人格的自保與自虐
討好型人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長期處在高壓或恐懼的環境中,誤以為討好他人可以換取良好的人際關係的行為模式。
由於討好型人格者分不清自我防衛和自我虐待的差異,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的不健康人際關係,所以活得非常辛苦。
![]() |
![]() |
![]() |
這種行為模式可以追溯到「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可能在童年時期經歷了不穩定的依附關係,從而形成了對他人認可的強烈渴望。
📌討好型人格應該要知道的12個真相
討好型人格沒有得到尊重,就很容易失去自我,沒有自我的孩子,會形成「假我」現象。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假我」(false self)的概念,描述人類從小為了生存,會漸漸地失去自發性的行動,並創造出一個可被他人認可的部分,長期下來,容易把這個部分當作自己,並且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一味遷就別人。
![]() |
![]() |
![]() |
討好型人格者必須認清的真相是: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1 | 沒有完美的人 |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2 | 沒有自我就沒有選擇 |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3 | 人際關係是價值交換 |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4 | 朋友不用太多或太黏 |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5 | 沒有回報的事不要做 |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6 | 少做天不會塌 |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7 | 不擅長的事不答應 |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8 | 吃不下睡不好的事情不要做 |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9 | 拒絕是很正常的事情 |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10 | 不懂拒絕導致廉價 |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11 | 有餘力再考慮付出 |
討好型人格的真相-12 | 要求你犧牲的人絕不是好人 |
影響人格的關鍵在於原生家庭,尤其在童年階段。
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便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假我」的特質,變成討好型人格,只為別人而活。孩子習慣性討好,他總不敢說「不」,時刻考慮別人的需求,為來出社會很容易被人利用,迷失自我,忘記好好愛自己。
真相-1》沒有完美的人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這正是我們成為獨特個體的原因。
與其試圖討好他人,不如選擇做自己,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 魚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笨蛋。」
珍惜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真正的自我。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我們永遠無條件的愛你。
真相-2》沒有自我就沒有選擇
歌德說:「人生的價值以及他的快樂,都在於他有能力看重自己的生存。」
唯一能讓人滿足的生活方式,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價值觀去生活。
討好型人格的人應該學會尊重和接受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人的期望。只有當我們真正認識並接納自己,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安寧。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身心是你自己的,你有權力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真相-3》人際關係是價值交換
討好型人格的人在關係中容易陷入過度付出的困境,這不僅會讓自己感到疲憊,還會讓對方覺得理所當然。這種不平衡的價值交換最終會導致關係的破裂和失衡。
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在關係中保持自我,敢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這樣才能建立起真正互惠互利的人際關係。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拒絕無效社交,能夠一起進步的人才值得付出。
真相-4》朋友不用太多或太黏
亞里士多德的名作《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到,他認為最難得的友誼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和迎合。
兩位朋友基於大家的德性而連繫,互相欣賞互相仰慕。這種友誼是建基在德行之上,所以能長久維繫。同時,兩個好人互相被對方的理想德性人格所吸引,亦分享著自己的理想人格。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真正的朋友相處起來是舒服沒有壓力的。
真相-5》沒有回報的事不要做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辨別哪些付出是值得的,哪些付出是不值得的。無回報的付出不僅會讓我們感到疲憊,還會讓我們忽視自己的需求和夢想,能量被偷走。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看不到目標的事情很危險。
真相-6》少做天不會塌
討好型人格的人常常感到需要滿足他人的期望,這讓他們不敢放慢腳步,甚至害怕休息。擔心如果自己不那麼努力,別人會對他們失望,甚至會失去他人的喜愛。
然而,實際情況往往並非如此。當我們適當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和責任時,我們反而能更有效地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任務。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討好型人格的人應該學會給自己放鬆和充電的時間,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地球不會因為少一人而停止轉動,我們盡力而為過好每一天就好。
真相-7》不擅長的事不答應
討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會過度在意他人的感受,害怕拒絕會讓人覺得自己不夠好。為了維持他人好感和讚賞,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完成不擅長的任務。
然而,這種無止境的付出不僅讓人感到疲憊,還會影響到自身的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人必須要敢於面對自己的陰影,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討好型人格的人需要接納自己的不足,並在能力範圍內做出適當的選擇。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真相-8》吃不下睡不好的事不要做
人活著的生理基本需求就是吃飯和睡覺。當有人要剝奪你或是情緒勒索導致你無法好好休息時,這就是本末倒置,請遠離這樣的關係或是循環。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列出重點事項,不重要的不要做,不要本末倒置。
真相-9》拒絕是很正常的事
拒絕並不是一件難堪或不禮貌的事情,反而是一種自我保護和尊重自己的行為。
對於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拒絕顯得尤為重要。拒絕並不是一種自私的行為,而是一種對自我需求和價值觀的尊重。
當學會拒絕那些不適合自己的要求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那些真正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滿足的事情。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我們不是超人也不是魔法師,要懂得拒絕技巧。
真相-10》不懂拒絕導致廉價
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過度關心他人的感受,害怕拒絕會讓別人失望或生氣。
為了維持他人的好感和讚賞,他們會接下許多自己無法應付的任務,甚至不惜犧牲時間和精力。這種無止境的付出不僅讓他們感到疲憊,還會讓他人覺得理所當然,甚至不再珍惜他們的付出。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要有原則的邊界感,沒有底線的付出換來的是不尊重。
真相-11》有餘力再考慮付出
他們會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滿足他人的需求,甚至不考慮自己的狀況和感受。這種無止境的付出不僅會讓他們感到疲憊,還會導致心理壓力和焦慮。
珍惜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從中發現真正的自我,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在有餘力的時候再考慮付出,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先把自己過好,有餘力再考慮幫忙別人。
真相-12》要求你犧牲的人絕不是好人
莎士比亞曾說:「對自己忠誠,才能對他人忠誠。」
只有當我們真正了解並接受自己,才能在關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正確的選擇。那些要求你做出不合理犧牲的人,不僅不尊重你的需求,也不值得你的信任和付出。
學會辨別這些人,並果斷地拒絕他們的要求,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比健康和情緒更重要的東西。
📌20個討好型人格特質
在心理學上通常被理解為一種過度關注他人需求和期望的心理行為模式。
討好的人格特質的人常常會因為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的匱乏,而試圖通過取悅他人來獲得認可和自我價值感。
情境一 |
---|
![]() |
情境二 |
---|
![]() |
情境三 |
---|
![]() |
他們往往害怕被拒絕或批評,因此會不斷地迎合他人的期望,甚至犧牲自己的需求和利益。
討好型人格特質-1 | 不會拒絕他人 |
討好型人格特質-2 | 不喜歡與人發生衝突 |
討好型人格特質-3 | 害被被孤立 |
討好型人格特質-4 | 不合理的要求也會全盤接受 |
討好型人格特質-5 | 總是在道歉或過度自責 |
討好型人格特質-6 | 完美主義強迫症 |
討好型人格特質-7 | 自我貶低迎合對方 |
討好型人格特質-8 | 沒有自我沒有目標 |
討好型人格特質-9 | 自我懷疑 |
討好型人格特質-10 | 過度關注他人的想法 |
討好型人格特質-11 | 不懂得愛惜自己滋養自己 |
討好型人格特質-12 | 肢體表情僵硬 |
討好型人格特質-13 | 容易人云亦云 |
討好型人格特質-14 | 習慣性地推開所有的好事 |
討好型人格特質-15 | 覺得自己一定要很努力才能被愛 |
討好型人格特質-16 | 習慣性地推開所有的好事 |
討好型人格特質-17 | 總是被要求犧牲或奉獻 |
討好型人格特質-18 | 無法停止付出 |
討好型人格特質-19 | 對自己好一點就會有罪惡感,不敢休息 |
討好型人格特質-20 | 某一天突然情緒失控 |
📌討好型人格障礙
討好型人格並非人格障礙,而是一種害怕衝突、不敢表達自我、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際行為模式。長期維持這種交友模式,會讓人逐漸忽視自我需求,難以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最終影響心理健康。
情境一 |
---|
![]() |
情境二 |
---|
![]() |
情境三 |
---|
![]() |
討好型人格障礙-1 | 因為你不需要得到好處 |
討好型人格障礙-2 | 在愛情婚姻上會比較吃虧 |
討好型人格障礙-3 | 工作上難以升遷 |
討好型人格障礙-4 | 容易被人利用 |
討好型人格障礙-5 | 沒有底線他人會得寸進尺 |
討好型人格障礙-6 | 睡眠障礙 |
討好型人格障礙-7 | 友誼不長久 |
討好型人格障礙-8 | 吃力不討好,常常感覺被榨乾 |
討好型人格障礙-9 | 精神障礙,如:憂鬱症 |
討好型人格障礙-10 | 在團體生活中容易被霸凌 |
📌討好型人格成因
如果孩子從小就過度壓抑「自我」,他在未來會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欺壓或是霸凌。很遺憾,直至今天還是有許多讓人痛心的社會新聞。這是一項非常重要但學校不會教的必修課,無論家長或是有這些特質的人都應該要了解,盡早了解才能保護自己並且展開健康的人際關係。
當一個家庭有以下狀況時,應該注意孩子精神以及心理狀況,因為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發展。
重男輕女 |
---|
![]() |
親子疏離 |
---|
![]() |
隔代教養 |
---|
![]() |
校園霸凌 |
---|
![]() |
討好型人格成因-1 | 重男輕女 |
討好型人格成因-2 | 親子疏離 |
討好型人格成因-3 | 隔代教養 |
討好型人格成因-4 | 校園霸凌 |
📌【正向教養】討好型人格改善方法
討好型人格正是因為沒有底線和邊界感,所以才會一直被別人欺負。
剛開始被別人需要的感覺也許很美好,甚至會說服自己被人利用可以證明存在價值。但真相就是愈討好愈被人瞧不起。那麼,如果你的孩子或是自身有討好型人格特質,有那些方法可以改善呢?
情境一 |
---|
![]() |
情境二 |
---|
![]() |
情境三 |
---|
![]() |
討好型人格改善方法-1 | 挑戰被拒絕後的恐懼 |
討好型人格改善方法-2 | 沒有人可以替你選擇 |
討好型人格改善方法-3 | 不要輕易妥協 |
討好型人格改善方法-4 | 列出自己努力後可能獲得哪些好處 |
討好型人格改善方法-5 | 練習表達想法和需求 |
討好型人格改善方法-6 | 列出自己的缺點 |
討好型人格改善方法-7 | 不要太快回應 |
討好型人格改善方法-8 | 試著為自己爭取機會 |
討好型人格改善方法-9 | 遠離消耗你的人或直接換個環境 |
改善方法-1》挑戰被拒絕後的恐懼
被拒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改善方法-2》沒有人可以替你選擇
身心是自己的,能獨立才是真的長大。
改善方法-3》不要輕易妥協
答應別人的要求前,先想想對方的動機。
改善方法-4》列出自己努力後可能獲得哪些好處
在一個團體分工中,努力應該要得到相對的報酬,否則就不適合繼續待著。
改善方法-5》練習表達想法和需求
偶爾懶一點沒有什麼不好,休息室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改善方法-6》列出自己的缺點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接納自己的缺點。
改善方法-7》不要太快回應
重要的事情可以找人一起討論並且練習。
改善方法-8》試著為自己爭取機會
對著鏡子練習,練習談吐,練習表情,練習微笑。
改善方法-9》遠離消耗你的人
直接換個環境或是改變交友圈,遠離不斷向你索取的人。